广交会:内外兼修 魅力常在
发布日期:2018-07-04 11:30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广交会从1957年春季创办至今,已有61个年头。岁月的痕迹在带给她诸多荣耀的同时,更促使她不断成长、不断壮大,其“内外兼修”的特质日益凸显。在促进行业交流、贸易对接、品牌推广等方面,广交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吸引着全球采购商的目光。

无论国内外贸易形势如何变幻,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都阻挡不了国内参展商与全球各地采购商在每年广交会上的两次会面。在这里,国外采购商能买到各种各样的产品,既有物美价廉的原材料,也有高附加值的成品。随着展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国内参展商数量持续增加、参展品类不断丰富,国外采购商的选择更趋多元。

第122届广交会首次设立了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展区。在第123届广交会上,许多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深受国外采购商的喜爱。尽管该展区位置相对偏僻,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国外采购商来到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展区询问产品情况,并初步达成了采购意向。

对于国外采购商而言,他们当中很多人已是“老广交”。他们每次来广交会,除了与经常合作的一些国内参展商就产品销售、自己所在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等信息进行交流与探讨外,还能看到许多“新面孔”的产品,这对其销售策略的调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交会成功搭建起了国内参展商与全球采购商面对面进行贸易洽谈的桥梁。近年来,国内参展企业深耕自主研发、着力培育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水准的产品质量以及良好的企业信誉赢得了国外采购商的一致赞誉,并成为其长期合作伙伴。

一些规模较大的国内参展企业紧跟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竞争力,凭借成熟和完备的产业链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参展企业与老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稳定且牢固。它们在每届广交会上都会结识一些“新朋友”,每年的出口情况都相对乐观。

对于中小型参展企业,特别是进行产品初加工生产的企业来说,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这些企业也凭借良好的口碑积累了许多老客户。例如一些经营羊绒、羊毛制品初加工的企业,在面对不同国家的采购商时,多是按照对方要求打样。有时,采购商会带着设计师在现场提出相应要求,企业难有自主设计的空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中小型参展企业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向产业链下游发力。尽管一个品牌的创建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广交会上的众多标杆企业为其树立了榜样。

借助广交会的平台,国内参展商与全球各地采购商实现了精准对接。广交会既激励着部分外贸企业不断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掌握出口贸易主动权,又时刻提醒着外贸企业与时俱进、提升创新能力,让更多的中国品牌享誉全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